<acronym id="ttv7c"><li id="ttv7c"><address id="ttv7c"></address></li></acronym>
    1. <var id="ttv7c"></var>
      <acronym id="ttv7c"><em id="ttv7c"><dfn id="ttv7c"></dfn></em></acronym>
      
      
          齊魯熱線主頁 > 科技 > 正文 >

          野心家來了!華為這次想搶汽車行業70%的利潤

          時間:2020-04-21 10:15:32 來源:互聯網 閱讀:-

          野心家來了!華為這次想搶汽車行業70%的利潤


          華為汽車要來了?

          買華為汽車會比買紅旗更愛國嗎?

          最近,華為帶著手機和車機的互聯網方案“HiCar”輕描淡寫了描繪了自己對汽車領域野心。

          華為的措辭十分謹慎,仿佛生怕任何的表述不當,引起主機廠們的警覺。

          這不是操作系統,只是手機的映射方案……華為堅決不造車,只是幫助車企更好的造車……HiCar 就是一個以智能手機為核心的車機手機互聯方案,類似蘋果CarPlay和百度CarLife……


          野心家來了!華為這次想搶汽車行業70%的利潤

          但在字里行間的數據里,華為的狼子野心還是暴露無遺。

          支持華為Hicar的車型已基本確定,目前已進入最后調試階段,今年有望推向市場……HiCar讓手機與汽車主機連接分享多媒體,手機做車鑰匙等,甚至能用手機連接車內鏡頭……在華為手機的AI能力加持下,操作人員還展示了更高級的功能,可以實時監測駕駛員是否疲勞駕駛,并進行安全提醒……

          這確實稱不上是車載智能化的汽車操作系統。但卻是一個可以接入系統的系統。

          因此不造車的華為,比造車更可怕。


          一 華為的狼性潛伏


          早在2019年,華為便分別與上汽、北汽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,再加上此前與奧迪、比亞迪、東風等一干車企簽約的合作協議,華為已經在不知不覺中于汽車領域布下了“天羅地網”。

          而在至關重要的無人駕駛領域,“不造車”的華為卻截止2019年年底占據了全球無人駕駛“必要專利”的第一名。

          簡單理解,所謂的必要專利,籠統的可以理解為核心專利。

          華為已經差不多構筑好了無人駕駛領域的大廈,剩下的就是一些裝修和添磚加瓦的工作。

          所以任正非在接受國外媒體采訪時自信的說道:“在無人駕駛、汽車智能化這方面的人工智能,華為目前‘是世界上最強的’”。


          野心家來了!華為這次想搶汽車行業70%的利潤

          嗯……地表最強。

          2020年的如今,即便在全球疫情和經濟市場的多重負面影響下,華為還是表示加大投入,覆蓋無人駕駛所有底層服務。

          其中亦對四大板塊進行重點突破。

          一是華為聚焦ICT技術,幫助車企造好車,成為面向智能網聯汽車“增量部件供應商” 。

          二是華為MDC智能駕駛計算平臺,基于自研鯤鵬CPU與昇騰AI處理器,搭載自研智能駕駛OS,支持L2+到L5平滑演進,覆蓋乘用車、商 用車、特種作業車等場景。

          三是車路協同領域,在5G網絡、智能終端及邊緣計算的推動下,到2025年,15%的汽車將配備基于5G的V2X技術。

          四是Octopus/八爪魚是一個按需獲取的全棧云平臺,覆蓋自動駕駛數據、模型、訓練、仿真、標注等全生命周期業務,幫助車企縮短從路測數據獲取到模型開發/訓練/部署的時間。

          同時,華為也是開始想做“充電樁”的莊家,大舉布局充電基建。所謂的全方位服務,其實也是對傳統車企的全方位包抄。


          野心家來了!華為這次想搶汽車行業70%的利潤

          所以啊,華為的嘴,騙人的鬼。

          一個對無人駕駛領域不惜一切的企業如果告訴它堅決不造車,那么它就是耍流氓。

          曾經的喬布斯也是堅決表示不造手機、不造平板電腦,最后只顧著自己裝逼,讓輕信他的對手、好友集體懵逼。

          有時候裝傻,是為了更好的絕殺。


          二 軟件商的懷柔政策

          相比較谷歌對汽車的企圖心的磊落,華為目前還表現的比較遮掩。至少還處在討好車企的階段。

          畢竟相比較安卓的統治力,華為仍要繼續用扮豬吃老虎來韜光養晦。

          然而問題是,這些科技公司,為什么要前赴后繼的染指汽車領域呢?

          理想?情懷?趨勢?風口?

          說到底,還是錢鬧的。

          你肯定聽說過,大眾、豐田、戴姆勒、寶馬等車企巨頭組成了相關的技術聯盟,表示絕不會讓科技企業掌控自己的汽車大腦。

          曾經有朋友問汽叔,為什么傳統車企巨頭們不給產品里裝上其他科技公司的操作系統呢?那么爛的人機交互還有什么可堅持的?

          給你舉個例子你就會恍然。、

          一輛40萬的進口Model 3,你猜最賺錢的是哪部分?

          保養幾乎沒了,也沒中間商賺差價,據較真的車評人吐槽,用料也是一般貨,做工的精細化也無法跟傳統車企相提并論。

          它真正花錢和賺錢的地方在哪兒呢?

          軟件。


          特斯拉在Model 3上的軟件“成本+收益”大概在20萬到30萬不等。

          這表明著汽車靠硬件賺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。當然,這一部分得益于新能源所帶來的大規模硬件簡化。


          野心家來了!華為這次想搶汽車行業70%的利潤


          由此你也能恍然,為什么大眾、奔馳國產化后的簡配在“用料”,而特斯拉國產化的簡配在“軟件”。

          據測算,特斯拉的頂配產品的軟件“成本+收益”最高可達到8萬美金,大概也就近60萬人民幣。

          也就是說,你花80萬買的特斯拉旗艦產品,其中有近60萬是給軟件付費。

          而據業內人士估算,未來電動車產業的價值和價格構成,70%都不在傳統的車身、底盤等部分,而普遍將集中在軟件領域。

          而這70%的巨額戰場,就是各大科技公司競相角逐的真正動力。

          同時,傳統車企目前所呈現出的“軟弱”,暴露了它們目前沒有能力來掌控這70%的巨大利潤空間。

          因為在傳統造車時代,德系與日系能夠掌控大部分的市場利潤,但由于在軟件領域的技術落后,使得它們跟中美的科技巨頭想去甚遠。

          甚至可以說,造不好智能手機的國家,就無法充分理解汽車智能化的應用場景。

          而如今全球最成熟的智能手機廠商和市場,則主要集中在中美兩國。

          因此,未來汽車的上游主導者,將極大概率的從德日向中美轉移。而這個上游也由之前的硬件商,被歷史潮流替換成軟件商。

          也正是這70%的巨額利益與利潤,讓傳統車企們抱團抵御,不容任何科技企業進行根本性的介入。

          同時,它們也不惜代價,投入上百億美元、歐元來向科技企業轉型,致力研發自有的智能系統和軟件。

          因為這不是簡單的主導權之爭,而是生死之爭。

          正如奔馳新任全球總裁的隔空喊話:我們絕不要成為科技公司的硬件商,也不要安卓時代的三星。

          但現實真如他們所愿嗎?

          汽叔比較悲觀。


          野心家來了!華為這次想搶汽車行業70%的利潤

          大部分傳統車企恐怕會就此隕落,要么向科技公司妥協,要么淪為它們的硬件商。估計只有絕少部分的傳統車企才能穿上“軟猬甲”,由內而外的完成向軟件公司的轉型。

          但不知道市場和科技公司會不會給他們時間。

          反正在那70%的利潤蛋糕上,華為磨刀霍霍,它現今還無法決定如何分配,但未來可能就會江湖易主。

          從當下的由技術積累所呈現的贏面上,尤其是對5G和無人駕駛領域的先天優勢,華為將是最有可能讓中國自主車企品牌“軟”化的野心家。


          推薦閱讀:葉紫網

          (正文已結束)

          免責聲明及提醒:此文內容為本網所轉載企業宣傳資訊,該相關信息僅為宣傳及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網站觀點,文章真實性請瀏覽者慎重核實!任何投資加盟均有風險,提醒廣大民眾投資需謹慎!

          精品亚洲三级片日韩视频黄_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_三级黄色免费国产情侣强奸_黄网站色视频三级片
            <acronym id="ttv7c"><li id="ttv7c"><address id="ttv7c"></address></li></acronym>
            1. <var id="ttv7c"></var>
              <acronym id="ttv7c"><em id="ttv7c"><dfn id="ttv7c"></dfn></em></acronym>